《觀察的藝術》書評:培養我們如何在乎我們所重視的事物

從內在出發,主動練習觀察,培養我們如何「在乎」我們所重視的事物。

歡迎來到白噪音的年代。我們的生活隨時被手機、電郵、社群媒體所掌控。在這隨時令我們分心的年代,人們往往失去了體驗當下、活在當下的能力。這些干擾使我們的思維及感知逐漸衰退,降低我們對周遭的理解。

Rob Walker

大綱 
1. 前言 
2. 作者簡介
3. 本書特色
4. 數位寂靜
5. 尋找次薄
6. 接納分心
7. 最後的碎碎唸

前言

終止了一項專案後,感到萬幸,休息一陣子後繼續回歸書店閱讀。依然是同一家書店,上一次在書評《每一天的覺醒》中提起過這間書店,沒附上書店的相關資訊,這次在開頭先附上吧:

一間書店 the1bookstore

好了,該進入正題!會挑選這本書的原因是它的書名讓我想起《觀看的方式 Ways of seeing》比起觀看的方式的直接感受,描述我們是如何選擇視線及被視線影響;《觀察的藝術 The Art of Noticing》則是從內在出發,主動練習觀察,培養我們如何「在乎」我們所重視的事物。

在閱讀《觀察的藝術 The Art of Noticing》時,在前幾頁便閱讀到作者提及《觀看的方式 Ways of seeing》這本書!感到非常驚喜。

相關閱讀:書評《觀看的方式 Ways of seeing》 
你的視線選擇看見我,將你帶到我的視線裡,於是我們目光交會。

作者介紹 ── 羅伯・沃克 Rob Walker

羅伯・沃克 Rob Walker 是一位報導設計、技術、商業、藝術與其他主題的記者。為《紐約時報》、《彭博商業周刊》、《設計觀察家》《大西洋月刊》等多家媒體撰稿。同時任教於紐約視覺藝術學院的設計產品藝術創作碩士班。

更多關於羅伯・沃克的資訊可見網站

本書特色

沃克在本書中帶給我們一系列有趣的練習與啟發,從目錄章節的編排可見其拓展的脈絡。從個人出發,去觀察世界,慢慢地去感知、探索;接著與他人連結,再回歸自己。

  • 第1章 觀看
  • 第2章 感知
  • 第3章 去各種地方
  • 第4章 與他人連結
  • 第5章 獨處

131個練習

將練習分為四種難度,即便做不到也沒關係,可以挑選我們能力可及的練習來嘗試。例如「五彩繽紛的散步👁️」就是很簡易的練習,平時就能做到。

五彩繽紛的散步👁️

藝術家蒙羅.葛洛威(Munro Galloway)在色彩課出了一項作業,要學生散步一小時,「讓色彩當你的導遊。」他指示學生:「感受周遭環境中的色彩。」

想一想葛洛威在《閉眼作畫》的練習中提出的下列問題:

  • 你最先注意到哪些顏色?
  • 哪些顏色慢慢才顯露?
  • 你觀察到哪些出乎意料的顏色?
  • 你注意到哪些顏色的關係?
  • 顏色是否似乎隨著時間改變?

輕鬆閱讀

本書用詞好入口,文字描述平易近人,不會令人感到艱澀;當然有些時候會附上專有名詞或來源,讓想更進一步了解的讀者可以自行查詢。

內容廣度

內容從個人至群體,會稍微帶到現代的趨勢及少量的商業。不過於深入,但觸及的範圍較廣。閱讀起來有種拋磚引玉的感受,不會一口氣告訴讀者太多,而是提及ㄧ些讓讀者有興趣的部份。


數位寂靜

其中一項練習,讓我們試圖「離線」幾天,避開那些分心與干擾。除了他人的更新近況,其實自己也會急著揮手、向不管距離多遠的受眾提醒我們的存在。

拋開網路上的連結,現實生活中還有許多事情等著我們,我曾想或許那些現實事物並沒有「等著」我們,而是當我們意識到現實是如此重要時,才會心甘情願地去好好過生活。

網路沒什麼不好,只不過我們要懂得適可而止,分清事物的輕重緩急,互相平衡即可。

Design by Jhane Chou

尋找次薄

關於次薄,是閱讀本書完,印象最深刻的部分!

我們知曉人類有五種感官:視覺、聽覺、味覺、嗅覺、觸覺;然而,人類不只有五感,只要是能透過身體感知外界的方式,都算是一種感官。

例:

  • 溫覺 Thermoception
    察覺溫度差異的感官,例:不必觸摸明火就能感受到熱度。
  • 本體感覺 Proprioception
    察覺身體的空間關係,利:伸手不見五指的黑暗中,也能將手指準確地放到鼻子上。

其餘還有疼痛感覺 Nociception平衡感 Equilibrioception時間感 Time Perception等等,在《超級感官:人類的32種感覺和運用技巧》書中提到有多達32種感覺。

《超級感官:人類的32種感覺和運用技巧》我還沒閱讀過,也許哪天有機會!

其中最呼應此時代的感覺是「機械感覺 Mechanoreception」,對「振動」等機械性刺激會起反應 ── 在這個智慧型手機當道的年代,這種感官特別靈敏。任何消息、通知所導致的手機振動,都會讓我們注意到,並馬上分心,轉移注意力。

藝術家馬塞爾・杜象(Marcel Duchamp)提出許多刺激思考的藝術挑釁,其中有個較不出名的詞彙「次薄」(infra-mince),深深影響了他的作品。杜象拋出次薄的概念,卻不曾真正仔細說明,舉例甚至比定義來的容易。

Design by Jhane Chou

杜象許多被視為「複製」的創作實踐,其實僅是表面的複製。作品外觀看似重複,但內在承載了「次薄」的觀念,使得兩者之間即便在外表相似之處也產生了微妙的差異。舉例來說,如《噴泉》透過杜象的命名、選擇和偶然性的介入,展現了介於藝術與非藝術之間微妙的差異。這些差異包含作者的缺席、視覺美感經驗的缺席、終點目的性或感覺質地的缺席、物件本身功能性的缺席等等。儘管《噴泉》是機械複製的物件,但在杜象的抉擇下,不同於純粹的複製品。

總之,杜象提過一個「次薄」的例子:有人剛起身的椅子所散發的餘溫。後續有人為次薄提出幾個舉例:

  • 電子郵件寄出時發出的嗖嗖聲。
  • 剛呼出一口煙的口腔氣味。
  • 剛從雷射印表機傳出來的紙張熱度。
  • 用 iPhone 拍照時,手機發出像是一九四零年代或某個年代的 Nikon 相機的聲音。

次薄是有趣的時刻,為「狀態之間的狀態」而作者認為杜象的做法是對的,最好不要定義什麼是次薄,那就像試圖命名無法命名的事物。那是落在我們一般感知範疇外的人為感知現象。

我很喜歡尋找次薄那樣的時刻,那種用言語無法形容的特殊時刻。


接納分心

超現實主義的開創者安德烈.布勒東主張(André Breton):「夢遊是最為普遍的社會狀態。」手機為主的行人們,心繫著遠方的社交,對周遭環境渾然不覺。他們彷彿夢遊者,「同時在,也不在」 ── 處於「清醒與睡夢之間的朦朧狀態」。這種狀態難道不恰似「超現實主義者創作藝術的理想狀態」嗎?

我們手中相互連結的裝置,讓我們像是「沉浸於新型的電子集體無意識」。我們變得十分擅長於分心。即便只是一瞬間,分心就是專心,專心於你希望專心的事物以外的事物 ── 並且接納那樣的分心是某種形式的專心。

Design by Jhane Chou

過度專心有時未必是好事,這點我感同身受。

我在生活中最常見的專心時刻就是工作,過去在工作時幾乎很難分心,一旦專心就無法停止,忽視周遭或身體的感受,常常無視飢餓或疲倦,拼命地工作。

然而在身體出狀況後,反而得學會如何分心。

小小分心不是壞事!


最後的碎碎唸

本書的核心精神是在乎,書中提到的練習與思考作業,目的都是幫助我們決定想要在乎什麼 ── 連帶決定我們想關心哪些人事物,把心力用在上面。說到底,那正是觀察的藝術,也是觀察帶來的喜悅源頭。

若本篇文章有給你任何想法,都歡迎留言分享!或透過下方的 Like 讚賞(註冊 Liker 完全免費)讓創作者獲得額外收入!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

🍞 理想生活
認知行為療程回測分享
🪐 凡人 ✶ Mortal
一週公事
🧇 平台經營
LINE 原創主題月收益突破 5 位數
🍞 書籍評論
《人生給的答案 I》書評:具體發問自會得到生命的答案
🌕 商品宣傳
Let’s Draw! Procreate 鬼輻魟繪畫紀錄
🍞 理想生活
關於臉部基礎保養這件小事
🍞 書籍評論
《點子都是偷來的》書評:原創乃為沒有被人發現的抄襲
🧇 平台經營
Dribbble 邀請與經營

Shar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