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🍯 關於寫作Medium.
✍ Medium Usage habits 使用習慣
分享 Medium 平台的使用習慣。
目前已使用 Medium 平台寫作一年,分享我的使用習慣。
幾乎使用筆電(Window)寫文,曾試著使用 APP 寫純文字的文章,但功能有限。我的文章中有不少圖,不適合使用 APP 寫文。
編寫的過程中,有些設定可優化文章,讓文章更容易被搜尋到。
標題(Title)、副標題(Subtitle)、引題(Kicker)

本身的文章類型以分享知識、教學為主,故會盡可能讓內容清楚,降低閱讀者的理解難度;搭配分類,可快速找到站內同類型的文章。
在編寫文章時,設定標題(Title)、副標題(Subtitle)、引題(Kicker),讓他們會呈現與內文些許不同的格式,讓文章的開頭更完整。
格式設定與擺放順序:
- H2-引題:通常我會將這塊作為標籤分類的區域
- H1-標題
- H2-副標題
除了三個完整的一組之外,較常看見「標題」與「副標題」的組合,也可以使用「引題」與「標題」的組合,甚至是只有「標題」的單一組合。
標題格式非強制性,只是為了讓他更好的呈現。

引題 kicker
又稱為標題前之副標、眉題、肩題等等。
安排文章呈現的節奏
將文章分段,在閱讀時有節奏起伏,在一篇文章中,至少會分三個區塊,文章頁首、文章內容、文章頁尾。
使用同樣的模式,可讓閱讀者增加記憶點,讓站內的文章閱讀體驗一致,我習慣遵循自訂的基本格式,將文章分成六個區塊。
擺放順序與說明:
- 文章頁首:標題、副標、引題(置放文章分類標籤)
- 免費連結:開頭會提供免費連結,讓免費會員也能觀看文章
- 文章摘要:能先略知文章的內容為何,同時也會被作為文章的描述
- 目錄:如果文章篇幅較長,會製作目錄來幫助索引
- 文章內容:內容會再依據內容分段
- 文章頁尾:電子郵件與文章分類標籤

文章標題 / 副標設定
通常有編寫標題(title)與副標(subtitle)的狀態下,Medium 會自動帶入標題(title)與副標(subtitle),但描述(description)不會自動帶入。
這時可進入 Change display title / subtitle,自行將缺失的內容補足。

圖片來源
教學、設計文章的配圖都由自己製作;日常文章配圖則使用圖庫 https://unsplash.com/,並置放圖片的來源、作者等相關資訊。

格式:Photo Credit : 作者 on 平台
舉例:Photo Credit : Clifford Yeo on Unsplash
文章內容的撰寫與整理
保有自身的見解與看法,並不時回頭檢視文章內文是否有誤。
關於行動呼籲(CTA)
個人不喜歡在文章中放上 CTA,例如希望閱讀的人拍手,分享等等,關於拍手或閱讀時間等等,只在一篇文章正大光明地說到:文章指南&支持作者的方式
有人批判放這些希望閱讀者拍手的字眼,很像乞討的行為,但我認為這僅僅只是一個宣傳跟呼籲的做法而已(以及自身對於這些字眼的想法)不需要過度對此評論。
有時 CTA 描述的文字不夠恰當時,也會讓人誤會。
文章同步發佈平台&支持,可前往不同平台進行拍手支持,或透過下方的 Like 讚賞(註冊 Liker 完全免費)讓創作者獲得額外收入! .Mediu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