從臨摹開始學習繪畫創作
學習任何事物,總有那最初的開始。
大綱 1. 學習並不是無中生有 2. 臨摹是什麼? 3. 不管是不是初學者,都會面臨的狀況 4. 關於練習 5. 關於臨摹作品的程度 6. 臨摹是為了練習以及訓練觀察能力 7. 抄襲 8. 從臨摹到創作 9. 最後的碎碎唸
學習並不是無中生有
學習設計與繪畫的過程中,初學者常面臨:腦中沒有構想、無法思考、不知從何開始、沒有方向…等等困境。
這時,我會建議先從臨摹(模仿)開始!
臨摹是什麼?
臨摹,就是仿製原作意思;其實維基百科解釋得很清楚:
臨摹是指書法,照片和繪畫等平面二維作品的仿製。臨,是按照原作去寫或畫;摹,是用紙或絹蒙在原作之上寫或畫。臨摹可以是仿製原作,也可以是仿照碑帖。利用紙和墨汁直接從碑帖複製並非臨摹,稱為拓印。臨摹是學習書畫的方法,也可以是為了讓原作得以保存,用作展覽、教育和傳播。但若果臨摹而假冒原作,則可視為贗品。
不管是不是初學者,都會面臨的狀況
當我們在繪畫、設計,於實際製作時,知道如何表現想傳達的內容,這階段的我們,在發想時已經在腦中預先做出草稿,比如主角是誰、畫面如何呈現、如何配色、構圖、元素等等。
接下來只是藉由呈現,讓構想視覺化,讓其他人也能看見。
更可能遇到的狀況是:
沒有辦法描繪出從未見過的事物
「我到底要怎麼畫出來?」
我完全明白這樣的感受,因為人沒有辦法描繪出從未見過的事物,完全沒在我們的記憶中留下痕跡,那我們如何陳述他的樣貌?
見過某種事物,卻沒辦法描繪他的細節
沒有深入了解我們所要呈現的事物。
比如說可能看過貓,卻沒有實際畫過,僅憑微弱的印象描繪,可能造成比例不對、肢體動作不協調、神情不對勁、毛髮的流向不順暢…等等,導致最終畫出來的貓,跟實際上想表現的貓相差甚遠。
關於練習
既然如此,該怎麼樣才能把貓畫好?
最實際的辦法是,看著一隻真實的貓寫生,盡可能地將描繪所有眼中所見的畫面。比起看著照片寫生,更建議你看著真實的實體,因為牠在活動的過程中,我們能觀察牠的動作與神情。
「欸?還是好難喔。」
剛開始必定是困難的,不過只要多加練習,就能慢慢掌握。
不過一開始畫動物確實有些難度,一開始我們會先從靜物寫生開始。
靜物寫生
初期會先從靜物寫生開始,練習構圖與抓出物體的位置關係。
現場靜物寫生因為有時間限制,要在短時間構圖、下筆,錯了也沒有足夠的時間修復,可見到許多細節是沒辦法處理好。在這樣的短時間內訓練,卻能達到不錯的效果。
臨摹他人的作品
除了在他人的作品中學習:技法、表現形式、輪廓呈現、光影變化之外,也能增加練習時間的長度,因為每個事物不一定都能在現場作畫,若是遇到這樣的情形,可選擇看著照片來練習。
在高中時,老師將他畫好的作品拍下來,洗成照片,交給每個學生帶回家臨摹。
使用色鉛筆繪製一張靜物圖,需要好幾個小時至一天的時間,所以我們無法待在學校一整天,於是老師才使用這方法讓我們回家練習。
明顯可見長時間的慢慢繪製,可觀察許多細節,也能盡可能呈現所有細節。
參考自己拍下的照片
照片最棒的作用是,讓時間凍結在這一刻。
當我們能力還不足以在短時間將作品完成前,藉由觀察照片轉換成自己的作品,賦予畫面靈魂。
但我們並不是完全照畫照片的內容,事實上,照片只是參考,與臨摹不同。
我想觀察玉米顆粒的排列組合,於是拍下了不同角度的玉米作為參考。其他靜物則是在腦中已有畫面,才能能自由安排想要的構圖。
關於臨摹作品的程度
臨摹的核心,並不在於「複製」,而是觀察。
完全複製
如果能依照作品,製作出一模一樣的產物,表示已經掌握了技法、表現形式。
有時會戲稱某人是「畫匠」,他能完全仿畫作品,但是這份作品沒有自我的創作思考,沒有個人想法,沒有情境的考量,就如同機械複製。
光是能複製出一模一樣的作品,作畫能力很厲害。但是,作品卻沒有他的靈魂,呈現的樣貌也只是原作的精神。
複製部分,延伸變化
有些人只複製出局部,其餘的部分會開始帶入他的想法,例如改變光影的變化、情境的更換、構圖的改變等等,表示不只掌握技法、表現形式,還懂得運用所學。
本篇文章的封面創作圖,即是參考自己在猴硐實拍的照片所創作,期間也做了不同風格的嘗試。
臨摹是為了練習以及訓練觀察能力
藉由臨摹他人的作品,達到練習與學習的效果。但這並不表示,自己的作品也是使用臨摹來完成,因為這只是提供一個參考的方式,從中得到經驗加以吸收,最後將這些養分轉化成自己的。當我們學習之後,就不需要依靠臨摹,也能憑自身的經驗融會貫通,創造出擁有自我風格和靈魂的作品。
當我們面對陌生的事物,最簡易的方式可從臨摹開始,但是時機到了,就必須拋下,讓自己去創造新的可能。
千萬別為了臨摹而本末倒置,例如抄襲。
抄襲
藉由抄襲,來得到各種利益(名聲、錢財、社群關注),甚至是私自讓人以為他是原創。也有部分人雖說是純粹練習,卻公開散布,或是放在自己的作品集中…。
有時候我們很難客觀認定,相似的地方越多,就越讓人察覺到;有些情形是原作的精隨被他人抄襲到自己的作品中,這也會被認為是抄襲,儘管那部分佔原作極小的比例。
反之,也沒有人喜歡自己的作品被他人認為是抄襲。
不同單位的人,對於抄襲的判斷也有不同的標準。加上現代的素養與智慧財產權的觀念提升,越來越多人重視原創。
抄襲與致敬
兩者之間的概念相差甚大,其實最簡單的分辨,就是是否「尊重」原作。
- 抄襲:未經原作同意剽竊其創作,且意圖使大眾認定作品為本人原創。
- 致敬:以自己的方式重新呈現某個經典創作,且大眾清楚知道或會引領大眾了解該經典。
因無法客觀認定,也難怪有人嘲諷道:「抄死人叫致敬,抄活人叫抄襲。」
從臨摹到創作
突破原有的既定印象,真正地創作。
當我們學習、接觸的事物越多的時候,也就能在腦中有更多角度的想法。
有時透過臨摹去學習,才發現自己可能沒有從設計、繪畫基礎學起,或者漏掉了哪些觀念;藉由這樣的方式去彌補自己的不足。
試著多觀察、多學習、多交流、多練習,從這些過程中,不斷學習和吸收,並且持之以恆,相信你會看見你的成長的!
最後的碎碎唸
「你不是沒有天分,你只是不知道如何學習。」
Oakley, Barbara, Ph.D.
文章同步發佈平台&支持,可前往不同平台進行拍手支持,或透過下方的 Like 讚賞(註冊 Liker 完全免費)讓創作者獲得額外收入! .Medium .Matters